全球金融危机就好像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巨浪,席卷亚洲,并且迅速使关于亚洲经济增长是否已经不再受欧美影响的争论烟消云散。经济衰退刚开始影响发达国家,亚洲经济增长就出现减弱:中国的 GDP从2008年的9%,减至 2009年初的约6%。而印度从2008年的约 7.5%减至2009年初的 6%不到,新加坡的 GDP在2009年上半年缩水了 7个百分点。在这些统计数字的背后,我们看到各国出口额的大幅下降。 2008年3月,中国和印度出口同比增长率超过 30%;九个月以后,两国出口都出现了负增长。
推荐阅读
李志起:联合利华顶风涨价尴尬了谁
乔布斯眼中的英雄
- 中小企业生存的三大法则
- 从卖白菜谈毕业生求职营销
- 文化产业要寻求跨界突破
- 袁岳:营销高管的新能力架构
- 跨文化谈判 如何点中穴位
- 苏浙汇:厨房大一统
但这些统计数据忽视了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力量。观察家们过去几年中过度强调了出口对这些国家的重要性,低估了这些国家健康的基本面。印度的出口只对其经济增长贡献了 15%,中国近年来也只有 20%。中国的国内银行系统相对而言未受次贷和证券化危机的影响,政府的财政状况也相对较好,所以中国可以积极的刺激信贷和支出。印度的金融系统总的来说也保持了活力。
在中国和印度,GDP增幅都开始出现反弹, 2010年有望达到 7%—8%。
此外,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也在回暖。2009年4月至6月,日本经济在五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2009年二季度,新加坡经济年度增长率超过了20%。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在短期经济指标成为商业推动因素以后,全球经济衰退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加速了全球经济活动由西方转向亚洲,而这一转变在经济危机之前很久就开始进行了。
核心观点
· 尽管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亚洲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的新兴国家则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 尽管出口经受了大幅下滑,消费活动的增加则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 消费活动为跨国公司和亚洲本地公司提供了大量机会,尤其是对并购、新贸易伙伴和合资企业来说。
· 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同样给本地和外国公司提供了大量投资机会。
变革加速
在西方工业革命前几百年,中国和印度合计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随后,当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后,中国和印度被甩在了后面在1970年只占 8%。这一趋势在 20世纪 80年代后得到转变,现在这两个国家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这看起来或许很多,但你可能忘记考虑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显而易见,我们正处于世界经济重心由西方转到亚洲的关键转变初期。不计其数的工人和消费者,加上金融资本的有效分配和良好的商业环境,确保亚洲巨人毫无疑问将成为主要经济力量。
与有些人担心的亚洲经济脱轨或者增速降低所不同,全球经济衰退加速了经济在三个层面从西方向东方的转变:消费者、竞争者、贸易和资本。
首先,亚洲消费者市场持续增长,而欧美国家的购买活动出现下降。 2009年1月,中国机动车月销售量首次超过了美国,而在此之前一年,新兴国家在这项指标上就已经超过了欧美国家。同样在 2008年,根据 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一级能源的消耗上超过了经合组织国家。中国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也在增强,他们现在拥有 19亿张借记卡。同时,印度拥有 3亿名手机用户,一举超过美国,成为中国之后世界第二大手机市场,这也跟印度的手机服务费全世界最低有关。实际上,在物资和服务上,印度都有巨大的潜在需求。
其次,世界其他地方的经济危机,使得中国和印度公司迅速吸引全球,以超出预计的速度在世界舞台上竞争(见图一)。从市值来看,世界上前三大银行都是中国的银行。同时,中国和印度的新兴跨国公司,正准备利用海外并购取得进一步发展。一个典型案例,印度排名第一的汽车厂商塔塔公司,在 2008年出人意料的以 23亿美元收购了福特旗下的路虎和捷豹两个品牌,展示了其全球化的野心,而仅仅在一年前它才刚刚以 67亿美元收购了 Corus钢铁公司。

最后,国家间的贸易和商业模式也在变化,使得亚洲从中获益。欧美国家多年来一直是韩国和日本的重要出口国,但随着这些国家市场的衰退,日韩逐渐将目标瞄准了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国,希望实现销售和收入的增长。实际上,中国即将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国。此外,中国与拉美、非洲和中东国家的经济合作增长迅速,已经取代了美国成为巴西(见图二)、智利和整个非洲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

日本和韩国同时还在将其制造和客户服务中心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日本厂商尼桑计划于 2010年在泰国生产其下一代超微型轿车 March。这是日本首次将大规模销售的汽车完全放在国外制造,此举将节省该汽车 30%的成本。中国城市大连,已成为最受日韩公司和诸如戴尔及惠普等欧美公司欢迎的呼叫中心所在地,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里的居民很多都能讲其他亚洲国家的语言。此外,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投资,历史性地占到印度外商直接投资的 5%,过去 18个月里大宗交易频频出现,包括日本药品厂商 Daichi Sankyo收购 Ranbaxy,日本电信供应商 NTT DoCoMo收购塔塔电信服务 26%的股份,中国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中兴及华为等也大量投资于印度。
全球经济危机不仅加速了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亚洲国家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全球的公司向中国、印度、印尼和其他国家扩张,增加销售,减少成本;另一方面,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新兴跨国公司也在进行海外扩张(中国宣布的 “走出去”政策),面向亚洲,走向世界。
机会增多
这些业务的加速变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亚洲新版图给本地和外国公司都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其主要体现在下列六个方面:
一、急速增长的消费品市场
在中国,危机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加速消费品市场的增长。政府的政策是通过改进基础设施和加大工业投资,寻求在现有刺激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持续增长;通过新的社会项目抵消出口降低的影响,使得消费者有更多的钱来消费。在印度,全球经济仍处衰退时消费增长就开始了。这些处于增长的市场,今后几年将与欧美 “动力不足 ”的消费活动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从上世纪 90年代后期起,中国的消费增长与印度近期的消费增长都与其出口的增长密不可分,这也是亚洲国家的普遍现象。 2009年,中国的消费增长率达到 12%,印度的消费额增长了 5%。但这些潜在的消费增长推动因素和增强的幅度未得到调查。中国和印度的消费信用虽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年轻一代越来越习惯于通过信用进行消费,而非依赖父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欧美家庭正在经历 “去杠杆化 ”的过程,减少对信用卡的依赖。在印度,消费信用发展异常迅速,以至于 Levi"s刚刚宣布了一项零利率分期付款购买牛仔裤的计划,这也是这种低端市场产品,首次采用现在购买以后支付的销售手段。 Levi"s刚刚在班加罗尔的店面进行了两个月的尝试,结果表明,在这项分期付款计划实施后,消费额增长了 50%。
中国高昂的储蓄率至少有部分原因是人们缺乏福利 “安全网 ”。大规模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最近宣布的改革将改进健康保险和养老金,当人们不再需要为老龄储蓄的时候,消费支出自然就会增多。印度的中产阶层现在已经超过了 3亿,他们对印度商店里的国内和国际品牌新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跨国公司正在绞尽脑汁进入这个充满吸引力的市场:麦当劳提供了无牛肉菜单和免费外送服务;必胜客的首家素食餐厅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开张;诺基亚计划提供一项手机租赁服务,租金仅为每月 2美元。拥有 2.4亿人口的印度尼西亚同样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在经受住经济危机的考验后,印尼食品等本地公司和联合利华等的跨国公司,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考虑到这些因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国际消费品公司将中国和印度,作为其主要投资的市场和未来业绩增长点。在中国,这些市场通常更多向外商独资企业开放。中国已经成为阿迪达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市场,美泰集团的芭比娃娃风靡上海。诸如沃尔玛、乐购、家乐福和麦德龙等的零售商,以及联合利华、宝洁、可口可乐和百事等的消费品公司,都计划在中国和印度大展宏图。不过在印度兴建一家商店稍显困难,在法律鼓励外国企业投资于制造业的同时,跨国零售商仍然面临复杂的规章制度。但是,根据毕马威国际的一份全球企业投资计划调查显示,“印度的外商投资比重增长最快,而且将在五年内成为制造业投资的全球领先者。”
二、基础设施硬件、软件或智能
过去十年里基础设施领域的大量投资,成为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成为了今年审批通过的 590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 7月份,印度政府宣布了吸引多达 1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计划,为收费公路建设融资。此外,在未来四年将花费超过 1000亿美元来兴建发电和输电设施,消除供需之间 10%至 15%的差距。整个亚洲对传统基础设施“硬件 ”的需求仍然很大公路、桥梁、机场、公共设施和铁路网。尽管有人担心基础设施建设的过快发展可能会带来重复与浪费,高盛仍然预测仅仅印度在未来十年就需要 1.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在能源、交通、水利和灌溉设施方面。中国同样也会继续加大投资,最近宣布的京沪高速铁路,将使这两个城市间的铁路运输时间从十个小时减为四个小时。同时中国计划在 2020年前兴建近100座新机场(见图三)。

上述投资以及许多其他潜在的基础设施投资,为跨国企业创造了大规模的商机。例如,西门子已经表示,有望从中国的救市资金中获得价值 40亿欧元( 59亿美元)的订单;而 IBM的高速铁路全球研发中心已经在北京落成。 在亚洲,对能够促进医疗、教育、金融、监管及法律问题的 “软件 ”基础的要求也同样引人注目。印度预计在未来六年内新建 1,500所大学,并且对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技能发展投入巨资。印度政府将更倚仗私营领域为这些 “软件 ”项目提供能力和财政支持。成立于 1983年的私营企业 —印度阿波罗医疗集团( Apollo Hospitals),就是公私合营的一个早期例子,该集团为 “软件 ”项目的实际应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在不断扩大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过程中,亚洲能从一开始就采用世界领先的“智能 ”科技。而由于欧美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在数十年前甚至数百年前的历史遗留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因此并不能利用这种机遇。伦敦的地铁系统难以引进空调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在亚洲,实施诸如思科 “智能互联城市 ”等项目将比西方社会更为可行,该项目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整个新社区中实现安全、通信及能源效率的提升和个性化。在公用事业领域内,由于在许多地区,企业正从零开始,因此建设能把电力有效、透明和可靠地传输至所需地点的智能电网,将相对简单。
三、新资本主义农村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尽管令人印象深刻,但大多数都是以城市为主导。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居民涌向城市,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在印度,城市的人均钢铁消费量为农村的 35倍。同样的现象还将在能源、电信和水泥等商品消费上发现。
两国政府都意识到这种状况不能持续太久,现在开始着重发展农村经济。他们都清楚农村的经济发展必须首先靠政府支持,然后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公司可以在政府不进行补贴的情况下从中获取利润。中国 “社会主义新农村 ”政策,由于其资本主义的本质,提供了大量诱人的商业机会。在印度,政府也制订计划,将公私合作与政府基金结合,为农民工提供临时工作。改进农村的金融服务也很关键。在印度, ICICI银行已经针对印度中产阶级的需求建立了消费银行业务,现在它利用 Kamdhenu牛贷款、互联网广告亭和特许经营权机会,瞄准了农村市场。此外,创新的微型金融计划已经在印度涌现,此举为几百万的居民提供了资金。这些居民此前与银行没有关系,他们之中正孕育着下一代的农村企业家。在中国,汇丰银行、北京银行(601169,股吧)和中国人寿(601628,股吧)等机构积极在农村开展业务,试验其银行和保险新产品和经销措施。
消费品也开始全面进入农村地区。在中国,家电厂商海尔在发现农村居民将其洗衣机用来洗红薯后,开发了既能洗衣服也能洗红薯的两用洗衣机。此外,中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中,也包含了鼓励农村地区购买新家电的激励措施。在亚洲其他地区,马来西亚公司 E-Gal为马来西亚电信提供固定电话,使买不起手机的穷困移民工能够打上电话。
新资本主义农村,毫无疑问为本地和跨国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 —不管是自身运营还是与政府措施结合。但这也要求商业模式关注利润率,关注希望购买低价产品的农村居民,而这比满足城市居民的要求更难做到。
四、能力为基础的组合
尽管在亚洲增长机会很多,但竞争依然激烈。经济危机使得竞争压力加剧,使得企业必须确保其能力保证取得长期成功 —并及时放弃无法满足要求的业务。
领先的日韩企业,长期保持广泛但互相无关的业务组合,这是由过去几十年的商业环境以及政府命令带来的这促进了这些国家庞大集团(601258,股吧)的增长,它们往往具有联合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现在面临经济危机,这些集团需要将重心放在具备真正竞争优势和良好协同效应的核心业务上。
的确,这些现象实际上在危机开始前就出现了。日韩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旧的业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亚洲的新形势。韩国市值 180亿美元的斗山(Doosan)集团,决定重新将业务重点放在高利润的工业、建筑设备以及科技行业,最小程度削减盈利能力较差的消费品业务。斗山卖掉了斗山泡菜(豆类食品、海藻类食品、酱类食品、以及泡菜类食品生产商)和斗山 BG(烈酒、葡萄酒和威士忌)业务部门,同时收购大型基础设施设备厂商,比如 Bobcat和大宇( Daewoo)重型机械。
自从全球经济受到重创以来,日韩公司越来越意识到着重发展优势业务的紧迫性。比如,在 2004年2月,日本的先锋( Pioneer)以 400亿日元( 4.4亿美元)收购了 NEC等离子显示面板业务,但该业务亏损严重,短短五年之后先锋就被迫将其关闭,重新将重点放在车载电子和家庭音响产品上。同样,在日本产能过剩的行业,比如造纸和电脑存储设备,公司都希望通过合并减少公司产能。
这些业务组合变革为本地和国际厂商创造了进入、退出和重组行业的机会。比如,以色列制药公司 Teva与日本中等规模制药商 Kowa成立了合资公司,希望在 2015年前将 200种药品引入日本市场。
同时,亚洲国家监管放松也为公司提供了进入新业务领域的机会 —大部分在新兴国家。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评估进入保险、资产管理、租赁和其他业务的机会 —并且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建立相关的能力。在印度,诸如塔塔( Ta t a), AV Birla,Reliance等的大型公司传统上以集团的形式横跨多个行业,如钢铁、水泥、零售、电信和银行。最近,这些以及其他新的组织,在高增长行业进行了大量投资,比如电力、金融服务和零售,因此也给这些行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创新“温床”
亚洲一直以来都以其制造业的低成本和对西方事物的快速模仿能力而著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洲国家正在改变这一形象。日韩已经应用了在低价格、低质量时代获得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成为了在汽车、手机、等离子彩电方面的创新领袖。沿着这个历史趋势,中国最近的五年计划包含了建立创新型经济的目标,尽管中国公司的创新距离外国公司尚有一些差距。同样在印度,现在创新被认为是推动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加速和分享经济自由化成果的重要方法。
创新,往往是由需求和机会带来。亚洲是全球消费市场缺口最大和社会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广大农村地区亟需经济发展;平衡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关注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许多亚洲国家希望进行创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利润和 GDP的可持续增长。比如,中国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初期,不太重视空气污染问题。但现在,国家和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政府已经制订计划,力争在三年内成为世界混合动力汽车和其他电动车生产大国,之后成为电动汽车和电动巴士的世界领先者。现在那些能力与这一 “绿色 ”战略契合的公司在中国大受欢迎。
在印度,塔塔公司的 Nano轿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售价仅 2000美元的轿车,其设计理念就是为现在只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可支付的、安全的交通工具。在金融服务领域,印度 Max纽约人寿和 Tata AIG成为 “即走即支付 ”廉价保险产品的领先者,瞄准像按日领取工资,没有固定收入的工人这样的低收入人群。
在日本,丰田正在研发能做家务和护理的机器人,瞄准了这个国家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联合利华的日用品企业为印尼和印度农村地区提供超小包装产品。要想说明本地创新如何创造全球机会,上网本就是最好的佐证。低成本电脑的发展最初是为了满足亚洲较贫困国家需求,现在已经给全球带来了新一代技术。台湾华硕电脑的许多创新引领了这一市场,现在所有的主要电脑厂商都开始效仿这一技术。
跨国公司需要在亚洲进行创新,提高在该地区的收入,同时利用新技术在全世界改进产品和业务模式。
六、合作与组合的新艺术
经济危机创造了全新的交易和合作机会。公司间财富的重新分配也改变了其相应的位置。以市值来衡量,许多中国公司已经成为了该行业的全球第一,例如国航于 2009年8月成为了全球第一大航空公司。同时在运营和战略层面,中国和印度公司也在改进其现金流和市场位置。随着企业组合通过重组来满足变换的全球经济形势,新的潜在并购对象也出现了。
澳大利亚 ANZ银行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亚洲的市场份额,收购了台湾、新加坡、香港、印尼及其他地方本属于苏格兰皇家银行几年前并购荷兰银行后带来的业务。与之类似,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滑,使得中国公司在政府的鼓励下,开始积极进行海外并购,以图扩大规模,增加利润。典型案例包括中国五矿集团以 1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 Oz矿业公司;中国有色金属集团试图以 1.84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 Lynas稀土公司大部分股权,但这一交易被澳大利亚政府驳回。
经济危机给亚洲带来了新型的并购与合作。这一地区主要经济事件不再是外商对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投资,而是亚洲公司在各个公司、国家,乃至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投资。当日韩公司希望加大在中国和印度的投资的同时,中印两国公司也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对南非标准银行的少量入股就是例证;此外还有中石化收购石化公司 Addax和其在非洲及伊拉克的大量资产;中石油表示了对收购西班牙石油公司 Repsol拉美地区资产的兴趣。
抓住机会
环视亚洲,本地公司和外国公司在各个国家和市场都有着大量的机会。诚然,哪些机会值得一试,哪些机会又值得先试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必须首先确定动机 我想实现什么目标?有些公司希望得到短期财务收益,有些公司希望实现长期发展。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和汽车厂商吉利将目标放在收购立即能投入使用的产能上(比如租赁飞机和制造引擎能加快运输)。与之相反,世界最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则希望通过持股远至南非和印尼的银行的股份,实现利润长期增长。
除了动机,还需要判断机会是否值得一试,实现目标需要什么?许多海外并购活动都缺乏对市场和文化的足够了解。英国零售商玛莎百货( Marks and Spencer)于 2008年在上海开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店,但其管理层对香港(玛莎百货在香港业绩良好)和上海消费习惯的差异估计不足。同时还有始料未及的供应链延迟问题。聚集正确的组织能力一个能实现公司目标的团队对于抓住亚洲的机会非常重要。建立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合作或者并购,取决于立足点和市场要求。其他非常有效的经验包括完全整合的措施就是我们所说的 “整合 ”措施。这一措施将其他三项替代措施的长处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充满活力的组织发展计划。
弹性和风险管理是利用机会时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相比过去,现在的业务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挥发性。外汇的波动就是一个例子。自 2008年1月到 2009年3月,韩元对美元的汇率下跌了 40%,但在其后的五个月却又上升了 26%。日元的汇率在 2008年上升了 21%,但在 2009年前八个月却又下跌了 11%。甚至中国人民币的处境也很复杂:在经济危机中,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稳定(有效钉住美元),但其对欧元的汇率自 2009年1月以来上涨了 11%,说明欧元在这段时间里对美元汇率攀升。这些汇率的变化对采购、制造、定价和并购决策都有很大影响。
管理和适应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另一考虑因素。亚洲的公司在这些方面有着广泛的经验,因为政府在制定行业政策上一直有着较大的影响。许多欧美公司需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与政策制定者更紧密的合作,因为经济危机给了政府更大的力量来管理公司、行业和投资。
全球金融危机加强了亚洲在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不管是欧美公司还是亚洲公司亚洲提供的市场机会和竞争挑战都前所未有。每个公司都需要仔细斟酌所面临的机会,评估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而采取最适合自身的行动。
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组织内部以能力为基础的战略。这意味着找出哪些机会最适合现有产能,并确定这些产能如何进行改进来最大化利用机会。同时,公司需要知道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在亚洲的能力及其对这些公司未来在亚洲和全球成功的重要性。比如,中国汽车厂商设计的电动汽车,何时才能改变欧美市场的汽车行业本质,而非仅仅影响亚洲?
不管你事先规划多么周全,在亚洲取得成功绝非易事。所以一个清晰的识别和建立这些能力的计划非常必要可以通过组织发展、合作或者并购来进行。丰田和三星等企业的兴起证明企业能够迅速建立需要的能力:如果缺乏核心技能和智慧,那么接受现状则毫无必要。考虑到亚洲的大小和可持续发展,成功的回报非常诱人。当新的亚洲跨国企业成长起来并走向海外时,失败的惩罚同样也会加剧。
作者简介:柯安德先生(Andrew Cainey),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总裁。他已有近 20年在亚洲和欧洲从事咨询工作的经验,自 1997年至今一直在亚洲。他曾为中国、韩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本土及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大量关于战略、组织及能力建立的咨询服务。苏沃乔伊·森谷普塔(Suvojoy Sengupta),博斯公司副总裁和印度业务负责人之一。他在领导大规模商业 /IT战略和转型咨询项目上有 12年的经验。范贺文(Steven Veldhoen),博斯公司副总裁和亚洲区董事总经理。他关注亚洲和跨国公司成长与创新战略。小川由理郎(Yurio Ogawa),博斯公司驻东京总监。他主要关注消费品和工业行业企业战略和运营优化。 全球金融危机就好像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巨浪,席卷亚洲,并且迅速使关于亚洲经济增长是否已经不再受欧美影响的争论烟消云散。经济衰退刚开始影响发达国家,亚洲经济增长就出现减弱:中国的 GDP从2008年的9%,减至 2009年初的约6%。而印度从2008年的约 7.5%减至2009年初的 6%不到,新加坡的 GDP在2009年上半年缩水了 7个百分点。在这些统计数字的背后,我们看到各国出口额的大幅下降。 2008年3月,中国和印度出口同比增长率超过 30%;九个月以后,两国出口都出现了负增长。
但这些统计数据忽视了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力量。观察家们过去几年中过度强调了出口对这些国家的重要性,低估了这些国家健康的基本面。印度的出口只对其经济增长贡献了 15%,中国近年来也只有 20%。中国的国内银行系统相对而言未受次贷和证券化危机的影响,政府的财政状况也相对较好,所以中国可以积极的刺激信贷和支出。印度的金融系统总的来说也保持了活力。
在中国和印度,GDP增幅都开始出现反弹, 2010年有望达到 7%—8%。
此外,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也在回暖。2009年4月至6月,日本经济在五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2009年二季度,新加坡经济年度增长率超过了20%。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在短期经济指标成为商业推动因素以后,全球经济衰退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加速了全球经济活动由西方转向亚洲,而这一转变在经济危机之前很久就开始进行了。
核心观点
· 尽管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亚洲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的新兴国家则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 尽管出口经受了大幅下滑,消费活动的增加则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 消费活动为跨国公司和亚洲本地公司提供了大量机会,尤其是对并购、新贸易伙伴和合资企业来说。
· 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同样给本地和外国公司提供了大量投资机会。
变革加速
在西方工业革命前几百年,中国和印度合计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随后,当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后,中国和印度被甩在了后面在1970年只占 8%。这一趋势在 20世纪 80年代后得到转变,现在这两个国家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这看起来或许很多,但你可能忘记考虑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显而易见,我们正处于世界经济重心由西方转到亚洲的关键转变初期。不计其数的工人和消费者,加上金融资本的有效分配和良好的商业环境,确保亚洲巨人毫无疑问将成为主要经济力量。
与有些人担心的亚洲经济脱轨或者增速降低所不同,全球经济衰退加速了经济在三个层面从西方向东方的转变:消费者、竞争者、贸易和资本。
首先,亚洲消费者市场持续增长,而欧美国家的购买活动出现下降。 2009年1月,中国机动车月销售量首次超过了美国,而在此之前一年,新兴国家在这项指标上就已经超过了欧美国家。同样在 2008年,根据 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一级能源的消耗上超过了经合组织国家。中国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也在增强,他们现在拥有 19亿张借记卡。同时,印度拥有 3亿名手机用户,一举超过美国,成为中国之后世界第二大手机市场,这也跟印度的手机服务费全世界最低有关。实际上,在物资和服务上,印度都有巨大的潜在需求。
其次,世界其他地方的经济危机,使得中国和印度公司迅速吸引全球,以超出预计的速度在世界舞台上竞争(见图一)。从市值来看,世界上前三大银行都是中国的银行。同时,中国和印度的新兴跨国公司,正准备利用海外并购取得进一步发展。一个典型案例,印度排名第一的汽车厂商塔塔公司,在 2008年出人意料的以 23亿美元收购了福特旗下的路虎和捷豹两个品牌,展示了其全球化的野心,而仅仅在一年前它才刚刚以 67亿美元收购了 Corus钢铁公司。

最后,国家间的贸易和商业模式也在变化,使得亚洲从中获益。欧美国家多年来一直是韩国和日本的重要出口国,但随着这些国家市场的衰退,日韩逐渐将目标瞄准了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国,希望实现销售和收入的增长。实际上,中国即将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国。此外,中国与拉美、非洲和中东国家的经济合作增长迅速,已经取代了美国成为巴西(见图二)、智利和整个非洲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

日本和韩国同时还在将其制造和客户服务中心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日本厂商尼桑计划于 2010年在泰国生产其下一代超微型轿车 March。这是日本首次将大规模销售的汽车完全放在国外制造,此举将节省该汽车 30%的成本。中国城市大连,已成为最受日韩公司和诸如戴尔及惠普等欧美公司欢迎的呼叫中心所在地,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里的居民很多都能讲其他亚洲国家的语言。此外,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投资,历史性地占到印度外商直接投资的 5%,过去 18个月里大宗交易频频出现,包括日本药品厂商 Daichi Sankyo收购 Ranbaxy,日本电信供应商 NTT DoCoMo收购塔塔电信服务 26%的股份,中国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中兴及华为等也大量投资于印度。
全球经济危机不仅加速了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亚洲国家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全球的公司向中国、印度、印尼和其他国家扩张,增加销售,减少成本;另一方面,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新兴跨国公司也在进行海外扩张(中国宣布的 “走出去”政策),面向亚洲,走向世界。
机会增多
这些业务的加速变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亚洲新版图给本地和外国公司都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其主要体现在下列六个方面:
一、急速增长的消费品市场
在中国,危机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加速消费品市场的增长。政府的政策是通过改进基础设施和加大工业投资,寻求在现有刺激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持续增长;通过新的社会项目抵消出口降低的影响,使得消费者有更多的钱来消费。在印度,全球经济仍处衰退时消费增长就开始了。这些处于增长的市场,今后几年将与欧美 “动力不足 ”的消费活动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从上世纪 90年代后期起,中国的消费增长与印度近期的消费增长都与其出口的增长密不可分,这也是亚洲国家的普遍现象。 2009年,中国的消费增长率达到 12%,印度的消费额增长了 5%。但这些潜在的消费增长推动因素和增强的幅度未得到调查。中国和印度的消费信用虽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年轻一代越来越习惯于通过信用进行消费,而非依赖父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欧美家庭正在经历 “去杠杆化 ”的过程,减少对信用卡的依赖。在印度,消费信用发展异常迅速,以至于 Levi"s刚刚宣布了一项零利率分期付款购买牛仔裤的计划,这也是这种低端市场产品,首次采用现在购买以后支付的销售手段。 Levi"s刚刚在班加罗尔的店面进行了两个月的尝试,结果表明,在这项分期付款计划实施后,消费额增长了 50%。
中国高昂的储蓄率至少有部分原因是人们缺乏福利 “安全网 ”。大规模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最近宣布的改革将改进健康保险和养老金,当人们不再需要为老龄储蓄的时候,消费支出自然就会增多。印度的中产阶层现在已经超过了 3亿,他们对印度商店里的国内和国际品牌新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跨国公司正在绞尽脑汁进入这个充满吸引力的市场:麦当劳提供了无牛肉菜单和免费外送服务;必胜客的首家素食餐厅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开张;诺基亚计划提供一项手机租赁服务,租金仅为每月 2美元。拥有 2.4亿人口的印度尼西亚同样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在经受住经济危机的考验后,印尼食品等本地公司和联合利华等的跨国公司,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考虑到这些因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国际消费品公司将中国和印度,作为其主要投资的市场和未来业绩增长点。在中国,这些市场通常更多向外商独资企业开放。中国已经成为阿迪达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市场,美泰集团的芭比娃娃风靡上海。诸如沃尔玛、乐购、家乐福和麦德龙等的零售商,以及联合利华、宝洁、可口可乐和百事等的消费品公司,都计划在中国和印度大展宏图。不过在印度兴建一家商店稍显困难,在法律鼓励外国企业投资于制造业的同时,跨国零售商仍然面临复杂的规章制度。但是,根据毕马威国际的一份全球企业投资计划调查显示,“印度的外商投资比重增长最快,而且将在五年内成为制造业投资的全球领先者。”
二、基础设施硬件、软件或智能
过去十年里基础设施领域的大量投资,成为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成为了今年审批通过的 590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 7月份,印度政府宣布了吸引多达 1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计划,为收费公路建设融资。此外,在未来四年将花费超过 1000亿美元来兴建发电和输电设施,消除供需之间 10%至 15%的差距。整个亚洲对传统基础设施“硬件 ”的需求仍然很大公路、桥梁、机场、公共设施和铁路网。尽管有人担心基础设施建设的过快发展可能会带来重复与浪费,高盛仍然预测仅仅印度在未来十年就需要 1.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在能源、交通、水利和灌溉设施方面。中国同样也会继续加大投资,最近宣布的京沪高速铁路,将使这两个城市间的铁路运输时间从十个小时减为四个小时。同时中国计划在 2020年前兴建近100座新机场(见图三)。

上述投资以及许多其他潜在的基础设施投资,为跨国企业创造了大规模的商机。例如,西门子已经表示,有望从中国的救市资金中获得价值 40亿欧元( 59亿美元)的订单;而 IBM的高速铁路全球研发中心已经在北京落成。



将本文分享至:分享到和讯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搜狐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开心网|分享到人人网|分享到豆瓣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