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茶马古道迎来前所未有的保护力度。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把茶马古道作为重点保护的文化线路;国家文物局规划的大遗址保护“四线五片一圈”战略新格局内,茶马古道被列入其中。
茶马古道 申“国保”:文明之路的再发现
幽幽古道,马铃声声,茶叶飘香。唐宋时,茶马交易逐渐兴隆,茶马古道应运而生,川甘青道(岷山道)、川藏道、川滇道、滇藏道等庞大道路网络,成为重要商贸通道。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成都、雅安、凉山、阿坝、甘孜等地对茶马古道四川段作了专题调查。2010年底,茶马古道被省文物局推荐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起,茶马古道迎来前所未有的保护力度。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把茶马古道作为重点保护的文化线路;国家文物局规划的大遗址保护“四线五片一圈”战略新格局内,茶马古道被列入其中。3月,省文物局相关人士专程前往北京,就茶马古道的调查与保护向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进行陈述。历经千年风雨的古道,这个春天拉开了新的序幕。
本报记者 陈四四
一个庞大的道路网络体系:
“都大茶马司”标明“指挥中心”
“成都是茶马古道的‘指挥中心’,川藏线为‘生命线’。”省社科院研究员段渝说。
史料载,两宋时,川茶年产量约3000万斤,占全国产茶量的57%-62%,其中大部分用于茶马互市。朝廷在成都设置“都大茶马司”总管全国茶马贸易,并在川内设24个买茶场;明清时,川茶大量从川藏道进入藏区,同时经拉萨转销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再转销西亚、西非等地区;清代经打箭炉 (今康定)输出的川茶每年达1400万斤以上……
3月1日在省社科院,记者见到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徐学书。这位考古学者与同事前不久和成都市文化局相关人士刚完成了《成都茶马古道专题调查报告》。
“茶马古道,是现代人根据历史上的茶马贸易所提出的概念。”徐学书告诉记者。四川是我国最早种植茶叶和开展茶叶贸易的地区,西汉蜀地普遍种植、销售商品茶,饮茶成为时尚。而与蜀地相连的青藏高原,少数民族主食牛羊肉,需要饮茶消除油腻、清热去燥。蜀地先民,很早就有了茶叶民族地区交易。而到了唐末两宋时期,因战乱需要大量战马,茶马贸易便从民间转为了官方交易品种。
考证历史资料后,涉及茶马古道的都江堰市、邛崃市、蒲江县等地,近期对有关道路及沿线遗存进行了实地调查,从四川到高原地区,茶马线路上有何发现呢?记者问道。
参与调查的成都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缪永舒告诉记者,“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至少实地发现了三条主干道”:从都江堰市出发的岷山道;从邛崃市出发到雅安分路的川藏道、川滇道。“我们发现了多处保存下来的古道,有的为青石路面,有的铺着鹅卵石。”那些蜿蜒的山路,成为了古蜀茶马历史的最好见证。
在邛崃市平乐镇的骑龙山山脊上,普查队员发现一条古道,经考察为南路干道,是汉代起连通临邛-百丈驿-雅安-西藏的必经之路,当地民间俗称“官马道”、“马道子”。在绿草掩映下,他们见到约有1公里长的古道,一颗颗鹅卵石采用垂带式铺设法铺砌成鱼脊形,中央形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鹅卵石铺砌路面。最让人惊叹的是,道路沿途还保留有多处 “错车道”(停靠马车的地方),以及主道与支道的交叉“出入口”。
“像这样的道路还发现了许多。”缪永舒说。在都江堰市龙池镇发现的川甘青道一段,路面用自然山石铺成,有20米长,宽4米,路面上至今留有马帮的马蹄窝。
唐末五代战乱,前蜀王王建首先在雅州(今雅安)、维州(今汶川)、茂州(今茂县)、黎州(今汉源)等地进行大规模官方茶马贸易。徐学书告诉记者,在邛州就出现了专门对羌番部落进行贸易的“火番饼”(宋代称“西番茶”),每饼重40两,即砖茶的前身。
一片至今仍在的风景:
古道遗迹勾勒千年茶马云烟
茶马古道涉及四川境内的成都、雅安、凉山、阿坝、甘孜等地,调查已发现了大量保存下来的遗迹。例如,宋时名山茶马司隶属于成都“都大茶马司”,负责名山县和百丈县“名山茶”筹集上缴事务。鼎盛时期,输出的茶叶占官方统筹茶叶半数以上。至今,在名山县新店镇长春村还保留有“拴马桩”、“饮马池”等地名。
都江堰市灌口镇幸福路西街,与伏龙观隔江相望。穿过历史烟云,这里曾经是汉藏羌商贾货物交换的重要集市。沿都江堰西街西出,途经伏龙观、玉垒关、二王庙,沿岷江北岸西行,经紫坪铺、龙池、翻娘子岭至汶川干溪铺、映秀再到威州镇,“这段茶马古道上,有不少保存完好的遗物遗迹。”缪永舒说。
调查茶马古道,不仅寻路,还要寻找与茶马贸易相关的遗址、城镇、村落、茶园、驿站等。
临邛古镇,自秦设置临邛,2000多年来城址未变,布局基本保持历史格局。缪永舒认为,“临邛镇是川藏道西出成都的门户,蜀地通往滇、藏的要津。”同样,平乐镇也是川藏道的必经之地,镇境内保存有大量古茶园、古民居院落等。在平乐镇西芦沟内的古道,则是茶马古道的一条支道,沟内山谷狭窄,两岸修竹茂密,遮挡住春日的灿烂阳光。
文献记载,宋朝在名山县、百丈县等处设置买茶场,规定名山茶专用于博马,并定为永法。从神宗熙宁至孝宗淳熙时期,名山、百丈每年运至西北地区秦州、熙州、河州买马场易马的茶叶多达两万驮(每驮50公斤)。在百丈县调查发现大量唐代遗迹、遗址,在约600米范围内残存长约30米的城墙,以黄褐色沙土夯筑,墙内发现唐代砖瓦。由此,段渝分析认为,“雅安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地。”
记者采访来到位于名山县新店镇长春村,海拔700多米的茶马司旧址。这是一座朝南的建筑,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前殿已被撤除,残存大殿及左右厢房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
有意思的是,在雅安还发现了卖茶的茶号遗址、旧址。荥经县严道镇民主路的公兴茶号旧址可算是其中历史较早的一个。记者现场看到,建筑为三进四合院长方形布局,院内的天井也是晒茶的晒坝,天井四周的房屋是踏茶、沤堆、炕茶、拣茶、冲泡、编包(包装)用房,成品还有专门堆放的仓库。据说,这个茶号创办于明代,商标藏名“仁真杜吉”,茶品在广大藏族地区长期享有很高声誉。因为主要销往藏区,雅安各茶号销售的茶品均有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