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慰说自己是一个口味很刁的女人。
如果菜不好吃,她绝不会吃第二口,极为坚持己见。
生意场上也是如此,她曾在多个重要时刻拒绝谈判对手、公司同事,甚至反对自己。
上市之前,她反对改动“味千拉面”的店名,她拒绝了数家基金的投资,最后关头放弃开高级餐厅的计划;上市之后,她又反对大规模扩张,反而制定门店人工配备标准,提高工厂生产率两个百分点。
如此,在经济下行的2008年,味千拉面比前年收入增长54.6%,净利润2.3亿港元。
回顾过去十多年的创业经历,这位味千拉面的创始人告诉记者:“每一个重要决定都做得很对,经得起考验。”
争取永久代理权
12年前,潘慰在香港开第一家店时,在店名上举棋不定。
许多人反对“味千拉面”这个提法,希望用“东瀛、日式”等提法做卖点。潘慰考虑再三,觉得如果这样,会给顾客造成昂贵日式料理的印象,最终力排众议,仍然采用“味千拉面”的提法。
果不其然,平民化的风格吸引了大批顾客。100多平方米的一个店,月收入能达到150-160万元,在当时净利润达30%,第一批店仅在3-4个月就能回收投资。
这一切,来香港指导的味千拉面日本创始人重光孝治(原名刘祥)都看在眼里。
和潘慰合作之前,重光孝治一直在物色能做把味千拉面输出到海外市场的合适人选。他曾经在山东找过一个合作伙伴,但最后失败了。
潘慰从事了十几年的食品贸易,将中国的南北货加工之后运到美国、加拿大,再通过当地的批发商进入大型超市、大卖场。在当地唐人街售卖的带鱼、莲藕就是潘慰做的生意。
习惯跑市场的潘慰,常常知道市场缺什么,即使像葱、蒜、姜这样的产品价格也一清二楚。受当时环境限制,潘慰习惯在没有信用证的情况下走钢丝,靠对人的判断和市场的分析进行大宗货物贸易。
因此,“见惯风浪”的潘慰在第一次看到日本味千拉面8-9个人服务的小门面时,她没有觉得特别兴奋。和一个月20至30个货柜,3000-4000万元的大宗交易相比,这是个微不足道的“小生意”。
而在另一方面,重光孝治看到了潘慰经历中所展现出来的魄力。重光孝治在日本做味千拉面将近30年,年逾花甲的他一心想把味千拉面推到日本之外:潘慰是个理想人选。
但潘慰的“不上心”在参观重光孝治的工厂之后改变了。工业化生产、流水线操作、大规模制造产品,让潘慰改变了主意,“这个生意可以做得很大”。
合作的期初,潘慰在中国开设工厂,提供有成本竞争力的原料,为日本味千拉面供货。但后来随着日本FDA对进货检查日趋严格,造成供货困难。投入之大,迫使潘慰将开店提早提上日程。
潘慰回忆,关于代理,重光孝治曾经提议过38年、40年等合作期限。但是潘慰都没有答应,她的要求是永久代理。
她设定的特许权使用费等都是固定的,每家店每年支出3000元。潘慰告诉重光孝治,她想做大中国市场,所以敢于大笔投入工厂,但她需要在合作期限上获得“安心”。最后获得了重光孝治的同意,潘慰拿下了大陆、香港、澳门的永久性代理权。
这是国内少数以低成本代价获得永久代理的案例之一。
据记者了解,在早教领域,许多机构和国外项目仅为20年,在服装领域有40年的品牌合作,与这些公司相比,味千付出的代价极低。
获得永久性代理的好处在于,潘慰从头到尾“安心”地搭建了一条专属于味千拉面的产业链,专设的工厂和直营门店,使得主业在上市之后仍能保持50-60%的毛利率,13-15%的净利润。